欢迎您访问福建畜牧兽医网

地 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73号国贸广场1408室

电 话:0591-87856764

基于贸易视角的中国乳业发展研究

作者:转自:原创: 姜冰,等 中国畜牧杂志   发布时间:2018-05-24 11:06: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乳制品在人类膳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乳制品富含钙、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维持人体血糖平衡、对抗骨质疏松症等作用,因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全球原料奶以牛奶为主,主产区集中在亚洲、欧洲和中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其产量占全球原料奶产量的81.3%,乳制品主要供应国集中在欧盟、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中国是原料乳生产大国,2016 年中国奶牛存栏1 413 万头,牛奶产量为3 602 万t,位居世界第3 位。目前中国仍是乳制品贸易进口国,且贸易逆差显著,近10 年中国乳制品出口量以年均4.04% 的速度递减,乳制品进口量则以年均19.44% 的速度递增,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为乳制品主要来源国,特别是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进口急速增加,我国乳业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加深。目前乳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开放程度较高的产业,中国已签署14 个自贸协定,涉及22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分别于2008 年4 月7 日签署的中新自贸协定和2015 年6 月17 日签署的中澳自贸协定中规定,“向中国出口的乳制品关税将逐步降低为零”。该政策巩固了乳制品双边贸易往来和国际合作,惠及国内消费者,使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成为我国乳制品稳定的供应国。特别在国内频发的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情境下,消费者对新澳乳制品的购买热度有增无减。不断开放的国际市场在为我国奶业发展创造有利贸易条件的同时,势必会对我国奶牛养殖业、乳制品加工业和乳制品市场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与冲击。基于此,本文以近年来的贸易政策、贸易环境和贸易数据为切入点,立足宏观行业数据,分析乳制品贸易与养殖业、加工业、消费市场的相关影响,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是本文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1 乳制品贸易与中国奶牛养殖业

➤ 1.1 乳制品贸易影响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涨幅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大幅度上涨,年均增速达26.49%,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的年均增速水平仅为1.86% 和0.27%。2013 年由于我国奶牛存栏量大幅下降以及不利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我国原料奶产量骤减,为弥补需求缺口,国内大包粉进口数量激增,2013 年乳制品进口量较2012 年增长38.96%,增速明显。自2014 年第2 季度,国内乳制品产量逐渐恢复,但同时带来了库存增加的风险,国内乳制品企业及进口商不得不面对高库存的严峻挑战。


2014 年6 月—2015 年年末,中国乳品市场的主要任务是去库存,进口量表现出急剧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开始恢复,逐年上升。2015 年3 月31 日欧盟取消了实行31 年的保护欧洲奶农利益的牛奶生产配额制度,导致欧洲原料奶产量显著提高,外加俄罗斯延长1 年对欧盟食品的禁令,促使欧盟加速了对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乳制品输出。在价格方面,欧盟进口奶较我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很多国内企业形成“进口-还原- 加工- 销售”的生产模式,使中国奶农受到巨大冲击,2016 年中国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分别同比下降6.23%、4.07%(表1)。

➤ 1.2 乳制品贸易凸显原料奶价格劣势

原料奶价格是反映原料奶成本的关键指标,原料奶价格偏高是加速乳制品进口的关键因素。2008—2015 年,在气候、成本、市场需求和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原料奶价格呈下降态势,2013 年,作为全球重要的奶制品进口国,中国奶牛存栏量骤降引致原料奶短缺,不得不大幅增加奶制品进口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年,作为全球奶制品主要供应国的新西兰遭遇春季干旱减产,双重因素直接把全脂奶粉价格推上近20 年来的顶峰,原料奶价格达2.98 元/kg。2014 年,中国减少了奶产品进口量,同年,俄罗斯下令禁止从欧洲进口食品,当时正值全球主要奶制品生产国的产量恢复,加之2015 年欧盟牛奶生产配额的取消以及国际乳制品消费的紧缩等多重因素引致全球原料奶供大于求,将原料奶价格推向了低谷,仅为1.85 元/kg。除了受国际原料奶价格影响,中国原料奶市场苜蓿等高蛋白饲料缺乏、牧场养殖管理不足、中小规模养殖品种改良不够、防疫费用高涨等一系列因素也造成了系统性成本偏高。对我国中小规模养殖主体而言,抗养殖风险和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而比较收益又与潜在成本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养殖积极性明显下降。


2007—2016年,中国原料奶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需求骤减,乳制品加工企业对原料奶的需求骤降,国内原料奶供大于求,引致原料奶价格下跌至2.49 元/kg,基于前期奶牛养殖比较效益偏低、牛肉价格持续高位、行业整治活动的开展,散户退出速度加快,全国原料奶供应紧张,原料奶价格持续走高;2013 年“恒天然污染”事件引致国内奶业深陷“奶荒”,导致国内原料奶价格继续走高,每公斤原料奶价格首次超过4 元;2014 年第2 季度开始,全球原料奶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原料奶价格不断下降,进口奶源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原料奶价格不断下滑,过量的进口致使中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在2014 年下半年和2015 年处于“去库存”时期,进口需求疲软,致使原料奶价格下跌至3.45 元/kg,但仍高于其他奶业主要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图1)。

若将进口奶粉(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折合原料奶到岸价与中国原料奶价格进行比较,2008—2016 年,进口奶粉折合原料奶到岸价仍低于中国原料奶价格(图2)。大量的低价进口奶进入我国市场导致国内企业定量收购原料奶数量大幅下降,奶农利益受损。

➤ 1.3 乳制品贸易助力奶牛单产水平提升

中国是典型的圈养规模化养殖的国家,由于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养殖程度相对较低,技术水平落后,奶牛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例如,2016 年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奶牛单产水平均超过了10 t/ 头·年。但进口贸易是引进、模仿、学习、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渠道,有助于推动进口国实现技术进步。随着乳制品贸易的加深,国内奶业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国外优质的奶源和技术优势吸引了很多国内企业开始投资海外,全球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能够带动我国养殖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此外,国外许多乳制品企业在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奶源基地、生产工厂以及研发机构的建立对提升国内乳制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优化我国乳制品产业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奶牛单产水平涨幅最为显著,奶牛单产水平年增长率达4.59%(图3)。

➤ 1.4 乳制品贸易反推原料奶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世界乳业主要供应国的高标准质量检测体系对中国原料奶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牛场的监测数据显示,2010—2016 年,规模示范牧场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不断提升,菌落群数和体细胞数不断下降,且2 类指标均高于全国奶牛养殖场的平均水平,体细胞平均值低于欧盟限量值(图4)。

为进一步提高原料奶质量,2016 年,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发布了《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将乳蛋白率由国标的2.80% 提升至3.00%,乳脂率由国标的3.10% 提升至3.40%, 将菌落群数由国标的200 万个/mL 降至10 万个/mL,与欧盟限量标准持平,并将体细胞数列入质量标准体系,与欧盟限量标准持平,不高于40 万个/mL。尽管中国原料奶的质量不断提升,仍低于欧盟、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表2)。

2 乳制品贸易与中国乳制品加工业

➤ 2.1 乳制品贸易影响乳制品产量涨幅

乳制品加工业对进口原料需求涨幅远高于国内乳制品产量。2000—2007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年增长率为35.15%,远高于进口量增长态势(4.52%);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产量开始放缓,进口量大增( 图5)。2008—2016 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年增长率为6.49%,远低于进口量增长态势(23.97%)。

➤ 2.2 乳制品贸易推进乳制品企业整合

2000—2008 年,奶制品加工企业数量和亏损企业数量均呈上涨趋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0.12% 和10.82%,“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制品行业进入快速整合时期,拉开了企业兼并重组的帷幕,2009—2016 年,乳制品加工企业数量和亏损企业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3.47% 和-5.97%;在企业效益方面,2007—2016 年,中国乳制品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现上涨趋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1.55% 和14.32%(表3),截至2016 年,中国奶业前20 强企业乳制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销售额占全国总额的54%,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 2.3 乳制品贸易凸显国产乳制品价格劣势

中国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的“收零比”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乳制品在全球范围内偏高(表4)。

3 乳制品贸易与中国消费者市场

➤  3.1 乳制品贸易揭示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信任不足

中国境内外资品牌婴幼儿奶粉价格远远高于其到岸价格及国产婴幼儿奶粉市场价格,国产婴幼儿奶粉具有国内市场价格优势,但是消费者仍偏爱进口婴幼儿奶粉。截至2016 年,中国进口婴幼儿奶粉到岸均价为90.53 元/kg,复合年增长率达5.90%,主要来源国婴幼儿奶粉到岸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涨幅,爱尔兰婴幼儿奶粉到岸价格最高,达115.1 元/kg(图6)。

然而,进口婴幼儿奶粉的到岸价格优势并没有体现在国内市场零售环节,由于渠道环节和物流环节的层层加价,致使进口婴幼儿奶粉的国内市场零售价是到岸价格3~4 倍,尽管跨界电商的兴起降低了进口婴幼儿奶粉的境内市场价格,但是大部分产品仍高于国产婴幼儿奶粉零售价格(图7,表5),消费者对进口婴幼儿奶粉的购买热度持续不减,截至2016 年,婴幼儿奶粉进口量达17.99 万t,同比增长46.23%,复合年增长率达20.01%(图8)。

➤  3.2 乳制品贸易潜藏消费者利益危机

进口乳制品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中国消费者利益。一是中间环节费用加大。对于消费者而言,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进口奶粉并未带来低价的产品,乳制品从离岸到消费终端的每一环节的附加费用都加入到产品的价格之中,包括进口代理、加工、运输、经销、广告等一系列的成本最终都出自消费者。二是进口奶质量问题也不能保证。进口乳制品包括国际知名品牌在内的部分产品都存在着许多质量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在消费国外乳制品品牌时,未能完全了解该乳制品生产信息,无法验证产品质量安全,因此自身利益受损。从2017年3 月开始,央视财经《消费主张》栏目联合中国奶业协会、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对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的9 款知名奶粉进行了全方位检测,结果有4 款进口品牌奶粉不符合国标。

4 促进中国乳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整合条件要素,推进标准化进程

第一,加快奶源基地现代化建设,稳定原料奶供应。

第二,加大奶牛品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单产水平。

第三,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确保源头安全。

第四,建立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保障奶农利益。


➤ 4.2 优化企业战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

第一,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集团,提升行业集中度。

第二,乳品企业应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重视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乳制品企业合作。


➤ 4.3 开拓市场格局,建立理性认知

第一,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恢复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

第二,积极开拓具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第三,以创新引领乳制品消费市场需求。


➤ 4.4 强化政府职能,稳定行业发展

第一,优化乳品产业发展布局。

第二,完善乳品产业一体化发展政策。

第三,建立乳业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