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畜牧兽医网
地 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73号国贸广场1408室
电 话:0591-87856764
在福建省畜牧科技战线,有一位将论文写在南方草场与养殖场间的科学家——黄勤楼研究员。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二级研究员,现任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三十五年如一日深耕草食动物营养、牧草育种及畜牧业循环经济研究,用科技创新推动南方节粮型畜牧业发展。
一、科研攻关:突破草畜产业关键技术
针对南方饲草资源匮乏难题,黄勤楼系统开展狼尾草属牧草育种研究。主持选育的"闽牧6号"狼尾草新品种,较对照品种鲜草产量提升5.2%、茎叶比降低36.9%,获省级品种认定。其研发的牧草硝酸盐安全施用技术(纯氮量100~400kg/hm²)、纤维素菌青贮技术等系列成果,使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提升25.14%。相关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狼尾草种质资源创新与综合利用技术》等专著3部。
二、循环创新:构建生态养殖技术体系
创建"秸秆-菌业-养殖"多级循环模式,研发的"异位发酵床养殖粪污微生物治理技术"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超90%,相关成果获2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创新研发"牧草打浆机"专利设备,推动南方牧草种植面积扩大32%,建立的"农田秸秆菌业耦合体系"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其主导的"南江黄羊产业化关键技术"使种羊繁殖率提升18%,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三、种业振兴:打造肉鸭产业升级样板
在优质肉鸭种业领域,黄勤楼构建"种、料、养、诊、防、加、治"七大技术体系,创新肉种鸭环控旱养模式,获3项国家专利。建立的五大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形成完整产业链,相关技术使饲料利用率提升12%,粪氮污染减少35%,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研发技术体系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为全国肉鸭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福建方案。四、育人兴农:培育产业技术中坚力量。
作为硕士生导师,黄勤楼培养的14名研究生均成长为行业骨干。兼任龙岩学院客座教授等职,年均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累计发表科技论文120余篇。其主持制定的《优质肉鸭健康养殖技术》等标准,通过28个科技示范基地辐射推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800余人次,技术覆盖全省60%畜牧重点县。
从闽北山区到东南沿海,从实验室到养殖场,黄勤楼始终坚守诠释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如今,这位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草畜循环探索者",正带领团队向智慧养殖、碳中和牧场等新领域进军,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