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畜牧兽医网

地 址:福州市鼓楼区铜盘路6号农房大厦5层

电 话:0591-87856764

2019环评资质取消了!解读:为什么取消?取消后怎么管?

作者:转自:改变饲界   发布时间:2019-02-12 16:40:49

一、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6号,以下简称36号令)停止执行;《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配套文件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15年第67号)即行废止。自2018年12月29日起,我部已不再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已受理但尚未完成审查的申请事项不再继续审查;我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从业情况信息管理系统已不再接收申报材料,已接收申报材料但尚未核发登记编号的,不再核发。

二、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技术单位为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建设单位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也可自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应当为独立法人,并具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接受委托为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技术单位暂应为依法经登记的企业法人或核工业、航空和航天行业的事业单位法人。

……

生态环境部

2019年1月19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19年1月21日印发


为什么国家会决心取消环评资质呢?

第一个原因是国家大势所趋

弱资质化、服务为本、综合化”。这是国家推进“简放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大势所趋。这里面不只是“环评”,几乎所有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都受到这轮大势波及。

2015年4月21日,李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怒斥“中介评估”乱象。

“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实在太多了:安评、环评、水评、能评、震评……这个评、那个评,一些地方的同志都把这些评估编成了笑话!”

正是那次会议上,总理对未来三年“去中介化改革”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下一步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整治“红顶中介”!

总理的讲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也就是在这三年里面,那些所谓的“雷评”、“风评”等等都在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中成为历史。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环评”资质取消没有任何的意外。

第二个原因是市场化导向的必然需求

就比如国企改革一样,坚持市场化导向,适应经济规律发展,满足市场竞争要求,这是一个机构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环评”也不例外,取消资质是市场化趋向,是革新的大方向,同样也是人心所向。

三年前,刚刚履新的环保部长陈吉宁就曾高调表态:我们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当然大家都明白,环评乱象积弊已久,仅靠脱钩环保是不可能药到病除的。要想充分发挥环评的真正作用,还是必须要以“市场化”作为重要的突破方向。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公平性就是要求取消资质等各种制度壁垒,从而使市场主体平等竞争。

市场化方向也许残酷,但一定有效。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行业乱象”

环评,全称“环境影响评价”。顾名思义,国家设置环评的初衷是为了全方位的保护生态环境,所以环评本应是经营企业的环境准入门槛,环评本应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门神”,然而在资本市场一切逐利的市场环境下, 一些环评第三方中介可谓是胡作非为,为虎作伥,在利益的驱使下屡屡践踏着法律的尊严。

近年来,我国不少重大项目都因环评遭受质疑而被搁置,比如京沈高铁、北京空中小火车、云南安宁炼油项目、杭州千岛湖饮水工程等项目,要么是环评根本没通过审批,拿着路条便上马;要么是环评报告内容简单粗糙,关键问题或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要么是环评报告本身无懈可击,但与项目实际情况相差万里……

每次事情一出,民间就免不了对环评中介的口诛笔伐。其实,一昧将问题丢给这些第三方中介也是不对的,毕竟他们的地位也是异常尴尬,在资本浪潮之下,他们受到利益驱动,又受到多方势力制约,所以经常是“权轻责重,两头受气”。而且在环评这条产业链上,环保部门、环评单位和建设单位各取所需。环保部门利用环评审批揽权提高部门地位和利益,环评单位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建设单位花钱买批文。

尤其是近几年,环评资质挂靠现象越发泛滥,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抢项目,行业内“相互拆台、低价竞争”的现象愈发普遍。其实只是“低价竞争”也还好,这毕竟是市场经济催生,但是,有的机构为了项目居然什么单都敢接,什么钱都敢拿!总之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以说,我们都是这个行业的作恶者,也是这个行业的受害者。

来源:压缩机网

图文编辑:肖鑫鑫

责任编辑:王   晶


    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改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已于2018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取消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主要对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二条进行了修改。近日,生态环境部环评司负责人就取消环评机构资质许可的背景、强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的法律规定及后续工作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修法为什么取消环评机构资质管理?

  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形势下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变政府职能,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持续加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是“放管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2017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建议取消“环评机构资质认定”行政许可事项,并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法。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改决定,并于当日公布施行。

  已实行多年的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管理对保障环评文件编制质量、有效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强化环评制度效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支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培育了具备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环评市场。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形势下,随着环评技术校核等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放开事前准入的条件逐步成熟,此次修法标志着环评资质管理的改革瓜熟蒂落。修改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不再强制要求由具有资质的环评机构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规定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技术单位为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如果自身就具备相应技术能力也可以自行编制,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提升环评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也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为何将环评文件的责任主体由环评机构改为建设单位?

  促使建设单位切实把环评文件编制、生态环保对策措施制定和落实放在心上

  答:修改后《环境影响评价法》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单位对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承担主体责任。长期以来,环评机构作为环评文件的责任主体,间接造成建设单位只重视环评审批,不关心环评内容和落实,项目建设过程中擅自变更、“批建不符”、不落实“三同时”等违规问题屡有发生。为督促建设单位自觉履行环保责任,按照谁获益谁担责的原则,修订后的法律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对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结论负责,技术单位承担相应责任。这将促使建设单位切实把环评文件的编制、相应生态环保对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放在心上,从被动“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也有利于建设单位从环评编制质量方面择优选择技术单位,逐步淘汰那些不负责任、粗制滥造的技术单位,净化和规范环评从业市场。

  环评资质取消后,是不是意味着环评管理放松了?

  赋予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更强有力的监管武器

  答:取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的前置准入审批,并不意味着不管,相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监督管理、责任追究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赋予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更强有力的监管武器,将对相关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一是大幅强化法律责任,实施单位和人员的“双罚制”。环评文件如果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对建设单位将处五十万至二百万元罚款,对其相关责任人员处五万至二十万元罚款;对技术单位罚款额度由1至3倍提高到3至5倍,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禁止从业;对编制人员实施五年内禁止从业等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终身禁止从业。

  二是提高了有关考核和处罚的可操作性,从基础资料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陷、遗漏或者虚假,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正确或者不合理等三个方面,细化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具体情形,标准更明确,有利于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监管。

  三是加强环评文件质量考核,明确要求市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均应当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和质量考核。

  四是实施信用管理,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需依法将编制单位、编制主持人和主要编制人员的相关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这样将产生联合惩戒的强大威慑力。

  下一步在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和监管方面有何举措?

  加快制定有关管理文件,并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答:为确保环评资质取消后,环评文件质量不下降、环评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不削弱,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制定有关管理文件,并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新近印发了《关于取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相关工作要求的公告(暂行)》,对过渡期的相关要求作出暂行规定。主要是明确停止执行原有的资质管理办法,依法不再受理资质申请和办理资质审查相关事项;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和人员在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对“脱钩改制”单位明确不走“回头路”,暂由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作为编制主持人和主要编制人员;明确原有行政处理决定的执行原则和管理部门监管职责,并对环评文件编制过程进行了规范。

  二是按照法律规定,加快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能力建设指南、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信用信息公开管理规定等配套文件,构建以质量为核心、以信用为主线、以公开为手段、以监管为保障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行为,保障编制质量,维护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秩序。

  三是进一步加大环评文件技术复核力度,在日常考核基础上,辅以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定期对全国审批的报告书(表)开展复核,强化重点单位和重点行业靶向监管,对发现的违规单位和人员实施严管重罚。抓紧建设全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落实信用管理要求,营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难行的良性市场秩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