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畜牧兽医网
地 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73号国贸广场1408室
电 话:0591-87856764
——梁全顺总畜牧兽医师在2018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报告
(2018.10)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省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全面提升、畜禽养殖科技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畜禽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畜牧业绿色发展已经破题。在新的形势下,环境有新要求,消费有新期待,发展有新渴望,我省畜牧业该走什么路?是摆在从事畜牧行业人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我认为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借此机会,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畜牧业为什么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一)畜牧业绿色发展是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刚性要求。2017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强调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正确处理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系,创新有利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降低资源环境利用强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体制机制,形成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去年底《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今后我省农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着力点,为农业绿色发展划定时间表、路线图。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表明各级党委政府把农业绿色发展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短板的决心。畜牧业是我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引领新的发展,用新的举措推动新的发展,真正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全过程,全力做好我省畜牧业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
(二)畜牧业绿色发展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目前,新技术、新资本、新管理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畜牧业的发展,但畜牧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和空间的不平衡,局部地区畜禽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土地种植消纳的矛盾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依然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畜牧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想投机取巧、刷小聪明,抱侥幸心理去逃避环保监管已经不现实。根据国家畜禽规模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数据表明,2017年我省畜禽粪污产生总量3686.9万吨(其中粪便约922万吨),已用于生产沼气、堆(沤)肥、沼肥、肥水、商品有机肥、垫料、基质等的畜禽粪污量2873.5万吨,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7.94%,意味着仍有813万吨粪污没有被利用。福建省水系发达,大于500公里的水流域有68条, 小于500 公里的水流域有905条,环境敏感,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这堆“粪污”如何处理的问题,已成了畜牧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必须跨过去的坎,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虽然近几年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力度空前,成效明显,畜牧业形象有了极大改善,已不再是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但还不彻底,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待相比,与畜牧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必须全力以赴、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新形势下发展现代畜牧业,就必须解决好畜禽养殖量与环境容量相适应的问题,解决好畜禽养殖排泄物与土地种植消纳循环利用问题,解决好畜禽养殖粪污利用设施与养殖规模的匹配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粪污变为粪肥、废弃物变为资源、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以地定养、以养肥田、种养结合,我们的畜牧产业,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全省耕地、园地面积3166万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畜牧业绿色发展不是愿不愿意走、能不能走的问题,而是必须走,这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无论哪个企业污染,都会给这个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希望在座的所有企业,都要有这个认识,进一步加强主体责任意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并马上付之行动。
(三)畜牧业绿色发展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指出,解决好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这是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安全”。我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大自然的禀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绿色成为我省的靓丽名片,前几年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反映强烈。
总之,畜牧业绿色发展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的期待、行业的需要,在当前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畜牧业绿色发展总体要求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用绿色的“钥匙”解锁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将绿色发展作为主线贯穿于畜牧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中。在具体发展上,要坚持以下六大原则:
一是在发展思路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改变重生产轻环境的倾向,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不能突破环境承载能力极限,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数量增长,也不能脱离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实需要,简单禁养限养,甚至一拆了之搞无猪县。要牢固树立养什么都不能破坏环境的底线,保证在污染治理上力补旧账、不欠新账。
二是在发展方式上,要坚持循环发展的原则。要把循环发展贯穿到畜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按照立体化、循环化、无害化的要求,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生态系统,构建种养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既要认识到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客观存在,不能视而不见,回避问题,也要认识到畜禽养殖废弃物本身不是污染物,关键是要方法得当、放对位置,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大力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肥料和清洁能源,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三是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优化结构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的空间布局,按照以地定养、以养肥田、农牧结合的思路,形成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要按照“严控生猪养殖总量,做强家禽产业,加快牛羊兔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调优畜牧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优化主体结构,加大传统畜牧业改造,从拼资源消耗的粗放模式向拼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集约模式转变,推动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方式粗放的低层次市场主体退出,为畜牧业绿色转型腾挪出市场空间。因地制宜确定养殖区域、养殖种类,形成“生产基地绿色化、养殖方式绿色化、区域布局绿色化”为特征的畜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四是在发展手段上,要坚持科技兴牧的原则。要运用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现代装备改造传统畜牧业,推动畜牧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大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化、无害化、资源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创新驱动。支持开展畜禽养殖舒适环境、抗生素替代、健康养殖、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臭气处理技术、水禽旱养技术、重点疫病防控与净化技术等方面研究与推广。开展试点示范,创新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发展集成技术,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点的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构建一批良性运行的畜牧业绿色发展机制,为全面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五是在发展目标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特色,创建品牌,做优做精,大力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龙头,促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保障从畜禽养殖到消费者餐桌的全链条绿色化。积极推进畜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畜牧业“机器换人”,全面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六是发展保障上,要坚持依法有序的原则。强化法治观念,依法合规发展养殖,落实行业准入及行政监管措施,构建畜牧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金融政策、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作用,制定出台专项产业政策和规划,营造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畜牧业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实施路径
从概念清晰,到方向明确,再到举措落实,近年来,我省始终秉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理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低谷中不放弃,在高峰时更清醒,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初步走出了一条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上六大原则,多措并举,力争到2020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基本解决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实现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努力实现以下“四个升级版”。
一是实现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升级版。围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优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核心,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智能化管理,引导规模养殖场户降低成本,持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要继续加快发展高标准规模养殖现代畜牧场。支持创建一批现代畜牧场高标准化示范创建,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让适度规模养殖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体,持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支持规模养殖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智能化管理设施,提升物质装备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和养殖效益。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几次全国性的重大动物疫情特别是这次非洲猪瘟防控来看,活畜禽调运必将得到改变,畜禽肉品调运将会成为主要方式,这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一次良机。要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产业化经营形式,通过更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畜牧业一二三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提升畜牧业组织化水平。要延伸畜牧业产业链条,有效整合饲料、兽药、种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经销全产业链,因地制宜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产直销等流通形式,推进肉品冷链运输,逐步限制活畜禽调运,降低畜产品流通成本,增强抵御市场和疫情风险的能力。要引进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畜产品初级或精深加工,促进农超对接、产销对接。
二是实现种养结合机制的升级版。按照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种养科学配套、粪肥资源循环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形成农牧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的生态畜牧业新格局。要总结推广种养结合典型模式。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发展新型种养结合模式为重点,以适度规模为依托,探索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的农牧循环机制,根据畜禽养殖规模配套相应粪污消纳土地,或根据种植需要发展相应养殖场户,使种养业达到持续平衡,实现植物、动物、环境的和谐统一。要创新符合种养结合方向的农业用地政策。推进种养结合,土地配套是关键。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将畜禽规模养殖用地和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解决好规模养殖用地难问题,为畜牧业发展留足空间。种植养殖通过流转土地一体运作、建立合作社联动运作、签订粪污产用合同订单运作等方式,针对种植需要对畜禽粪便和污水采取不同方式处理后,直接用于茶叶、水果、蔬菜生产,促进畜禽粪便就地就近还田,降低畜禽粪便处理成本,形成农牧良性循环模式,维护畜禽健康养殖、生产高端农产品、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要建立三级农业循环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内部应用种养配套、清洁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实现主体小循环;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通过建设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农牧结合模式、集成减肥减药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园区中循环;以县域为单位,通过产业布局优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种植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基本构建起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体系。
三是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的升级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根本手段,也是解决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的重要举措。如果全省畜禽固体粪便922万吨或垫料全部利用生产有机肥,将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通过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把畜牧业变成生态循环大农业的重要一环,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做成一个大产业。一是加快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总结一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运行模式,使产前的养殖和收集环节、产中的处理环节、产后的综合利用环节实现有效对接。目前已在福清、南靖、新罗开展国家整县推进项目,每个县国家财政补贴3000-4500万元;在漳浦、尤溪、古田、顺昌、邵武、德化、平和、龙海、建瓯、秀屿、福安、蕉城等12个县开展省级整县推进项目,每个县财政补贴1000-1500万元。目前进度偏慢,正在抓紧推进。二是以提升沼液利用水平为突破口,重点对达标治理模式的养殖企业进行改造,支持沼气池出来的沼液直接运走,在果茶菜、林业花木等消纳地建设储液池,熟化后进行利用,不再对外直排任何污染物就算资源化利用。目前一些地方还要求沼液等液态肥还田要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一些养殖场甚至被处罚,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国家鼓励和支持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只要符合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标准和还田利用标准的,畜禽粪污和沼液沼渣均可还田利用;如果沼液等液态肥达到灌溉水质标准,那么其中的肥料成分就已经被处理掉,也就没有还田的意义了,这点我们已经和环保部门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三是鼓励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各地要大胆探索创新,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创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监管、业主付费、专业处理、市场运作的第三方运营机制,形成多路径、多形式、多层次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新格局。支持建设区域性沼液配送服务中心,加强与统防统治等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开展沼液储运、垫料供应、管网管护、统一防虫防臭施肥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是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升级版。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精神,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抛弃或销售病死畜禽问题。一是在堵上做文章。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形成监管合力,建立全链条无缝监管体系,加大对非法处置病死畜禽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涉嫌非法收购、贩卖、屠宰“病死猪”及加工制售肉制品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案件,及时移送并配合公安机关予以严厉打击,坚决杜绝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流入市场,上到餐桌。消费者对病死畜禽监管十分关注,公检法密切配合,大家务必守法,今年起我们系统已将屠宰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列入扫黑除恶范围,谁胆敢以身试法,一定会让他受到最严厉制裁。二是在疏上做文章。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养殖、屠宰厂(场)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对规模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定点屠宰厂(场)病害生猪损失及无害化处理分别给予80元和880元的补助,有力推动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目前,一些地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与规模养殖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欠缺,有的规模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仍有不少规模场还在采用简易化制池、或者直接投入沼气池,养殖环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经费补助范围仅局限在猪方面。下一步要积极协调,争取财政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支持力度,逐步将病死畜禽损失和无害化处理费用全面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在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等政策和项目过程中,要加大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推广区域性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督促养殖场采用机械无害化处理设施,淘汰简易化制池,禁止将病死畜禽直接投入沼气池。三是在机制上做文章。加快建立无害化处理与养殖业保险联动机制,推动建立查勘定损、理赔处理工作合作,制定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制度,提升协同处理能力,完善合同条款和监管服务体系,提高养殖场户参保积极性。强化疫病防控,严格动物和动物产品移动监管,提升生物安全水平(从这次非洲猪瘟防控来看,今后务必从依靠疫苗转到依靠生物安全措施),推进疫病净化,建设无疫小区,提高养殖水平,降低畜禽死亡率,减少养殖户和承保公司双方的损失,实现监管部门、养殖户、承保公司的“三赢”。加强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积极性,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网络,保障病死畜禽能够得到及时收集、有效处理。对非洲防控,一要高度重视、群防群控;二要严格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管,严防传入;三要严禁使用泔水喂猪;四是提升生物安全水平,严防死守;五是一旦发现,按照“早快严小”处置。
同志们,从传统散养到规模养殖,再到畜牧业绿色发展,有过意气风发的蓬勃,也有过壮士断腕的涅槃,我省畜牧业一路走来,伴随着智慧和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绿色发展的蓝图已绘就,勇立潮头靠创新,实现梦想靠实干。翻篇归零再出发,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