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畜牧兽医网

地 址: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73号国贸广场1408室

电 话:0591-87856764

最全中国生猪养殖数据分析,不看别后悔!(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10-14 16:53:29

三、当前中国生猪产业现状

1.生猪供需结构

生猪的供需格局和猪肉的供需存在天然的强关联性,生猪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也受其下游产品猪肉的供需关系影响。按照产出顺序,生猪和猪肉的关系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产品,猪肉是生猪的下游产品,两者发生转变的环节在于屠宰环节。

image.png

2.生猪养殖分布广泛

我国生猪养殖分布比较广泛,但相对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前十大主产省为:四川、河南、湖南、山东、云南、湖北、广西、广东、河北、江苏。四川养殖量位居全国首位,其出栏量占全国总出栏量10%左右,消费流向比较好。我国居民对猪肉消费习惯主要以热鲜肉消费为主,就决定了生猪养殖地和消费地比较近。另外中东部气温适宜,水源方便,有利于生猪生长,中东部以及南方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东北地区养殖量也比较大,主要供往京津冀内蒙一带,东北地区也有养殖优势,饲料成本比较低,铁路陆运交通便利,地域辽阔适合规模化企业发展。

image.png图7  中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图(2016年数据)

数据来源:芝华数据

image.png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主要消费群,猪肉调入量巨大,2016年这些经济圈有代表性省份的猪肉供需缺口量数据显示,上海190万吨、广东187万吨、浙江151万吨、北京131万吨、天津127万吨、福建77万吨、海南76万吨等。

image.png

图8  各省猪肉调出量

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规定,将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广西、海南和重庆划为生猪养殖重点发展区,以供北上广深等沿海城市生猪需求。为保护水资源和环境资源,长江中下游和南方水网区的两湖、长三角、珠三角一带规划为约束发展区。东北地区、内蒙古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地区地域辽阔,粮食资源充足,适合养殖规模化发展,增长潜力大。山西、陕西等西北地区地域宽广、可实行规模化发展,但是受缺乏水资源、民族饮食习惯不同、养殖基础薄弱等的限制,定为养殖适度发展区域。

image.png

图9 十三五生猪发展规划

数据来源:芝华数据

image.png

3.养殖模式多样

(1)根据生产组织模式划分

主要分为散养和规模养殖,散养模式目前在我国占比在加速下滑,规模养殖占比在加速增加。规模养殖中“公司+农户”和“公司自繁自养”两种模式相对较多,近几年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养殖合作社形式,发展也比较迅速。“公司+农户”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

“公司+农户”模式是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生猪养殖环节由农户完成,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根据合同将猪成品交由公司回收并进行统一销售。公司完成销售后根据委托养殖合同以及合作农户的养殖管理成绩等情况与合作农户进行结算。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股份是“公司+农户”模式创始者并且是发展最成功的企业。

“公司自繁自养”模式是生猪饲料、育种、养殖均由公司完成。国内以公司自繁自养模式为代表并发展成功的龙头企业是牧原股份。

image.png

(2)根据养殖阶段专业分工划分

分为:专业二元母猪养殖、专业育肥、自繁自养、一体化养殖。

专业二元母猪养殖是从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进二元母猪,通过人工授精或者自然配种专业繁育仔猪,再将仔猪供应给专业育肥猪的养殖户。主要承担母猪繁育和仔猪成活风险。

专业育肥是通过外购仔猪进行专业育肥,至少需要四个月以后出栏变现。

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按照规模不同分为小、中、大规模自繁自养。由于产业链周期覆盖较长,小规模自繁自养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行业占比在逐渐下降。中大规模自繁自养专业化水平、资金实力和盈利水平都比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行业竞争能力比较强。

一体化养殖覆盖产业链比较广,涵盖上游机械设备、饲料加工业、育种、养殖、屠宰甚至终端零售。例如温氏股份、双汇发展、中粮集团、正大(中国)、牧原股份、天邦股份等。

4.龙头企业引领养殖模式发展

image.png

5.猪周期拉长

最近三轮“猪价格周期”梳理:

(1)2003年5月-2006年5月,历时37个月。

(2)2006年6月-2010年4月,历时47个月。

image.png

图10  猪价格周期

image.png

图11  猪价格波动周期

数据来源:芝华数据

(3)2010年5月-2015年3月,历时59个月。

(4)2015年4月至今

image.png

图12  芝华生猪自繁自养头均养殖利润

image.png

图13   猪成本趋势


四、中国生猪养殖发展趋势

1.消费升级推动产业升级

如果我们把猪肉消费主力算成是70后、80后、90后人群,由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健康的消费理念,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品牌和特色猪肉产品更加喜好,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消费升级倒推产业升级,安全、健康、有特色的产品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产业链上游积极向下游延伸,下游企业也开始往上游拓展。

猪肉终端需求可分为:低端安全猪肉(饲料喂食)、中端有机猪肉、高端地方特色猪肉。

2.养殖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正处在规模化发展起步加速阶段,生猪养殖专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未来行业龙头不断纵横向整合壮大,其他养殖户将走专业化分工,生猪养殖模式将会越来越标准化、专业化。除了传统的繁育到肥猪出栏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外,种猪培育→仔猪哺育→育肥饲养,各养殖阶段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比例将不断增加。

image.png

3.养殖区域分布调整,冷链物流体系完善

根据“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的生猪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重点发展区在满足本区域需求同时,还要供应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潜力增长区是发挥其资源优势,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在东北和西南的云贵地区的布局已有规划和建设,是将来产业发展重点。

不管是重点发展区还是潜力增长区,都离不开生猪或肉品的物流调运。2018年3月份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强畜禽移动监管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鼓励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提升畜禽就近屠宰加工能力,建设畜禽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减少畜禽长距离移动,降低动物疫病传播风险,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将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完善。

4.产业与金融深入结合

由于生猪养殖天然周期的存在,生猪价格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即“猪周期”。猪周期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巨大,猪价上下波动,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利润极不稳定,市场风险很大。产业规避风险的诉求很迫切,从国内外市场发展经验来看,生猪产业融合金融工具将成为产业上下游规避风险、稳定生产的趋势。

生猪产业目前国内已有探索的金融工具有期货+保险和饲料原料套保,国内生猪期货品种已立项获批,距离上市也指日可待。金融工具的运用对生猪产业乃至全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转自猪业视角,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