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畜牧兽医网
地 址:福州市鼓楼区铜盘路6号农房大厦5层
电 话:0591-87856764
2018年6月11日,由国际猪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国际猪病大会在(中国)重庆隆重开幕,这是自国际猪病大会由国际猪兽医学会于1969年创立并传承至今的50年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
IPVS2018 会期持续4天,哼哼会将在会议现场为广大养猪朋友带来最新听课笔记和解读。
中国非典型性瘟病毒的鉴定与演化分析
周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博士 副教授 (DVM,PhD)
6月13日下午,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周磊博士向参加25届IPVS的与会者做了关于非典型性瘟病毒(APPV)从2007年至今在我国的流行演变分析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APPV的最新信息。
周磊博士首先从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新生仔猪“抖抖病”开始讲起。这种又被称作仔猪先天性震颤(CT)的病症可能由多种病原引起,如猪瘟和圆环2型等病毒。APPV也能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但往往被忽视。
APPV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新生仔猪先天震颤,发生先天性震颤的仔猪死亡率可达到30%,病理症状表现为中枢神经髓鞘过少。APPV最早在美国被报道,在德国、新西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和巴西也有流行,在中国通过病料回溯,在2007年的病料中可以检测到APPV(编者按后来的交流环节的理解,由于APPV症状不典型,并且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在我国2007年以前就在流行)。
APPV与经典猪瘟病毒(CSFV)、牛腹泻病毒1型(BVDV-1)、牛腹泻病毒2型(BVDV-2)及羊边界病毒(BDV)同属于黄病毒科。它的基因组与CSFV类似,E2蛋白是其不同毒株差异性的主要蛋白,并与中和抗体产生有关。
周磊博士收集了2015年-2017年285份具有临床症状的样本,对样本的E2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发现大部分省份的样品都是阳性的,样本阳性率可达25.26%。他们对其中35株E2进行测序,结果发现2015年的毒株大部分为亚型3型,至2017年所有的分离株均为亚型1型。序列比对表明,不同毒株间差异是巨大的。通过以上结果证明:
1、APPV在我国广泛分布;
2、毒株间的差异与地理上的差异没有直接联系;
3、亚型1型可能在我国是流行毒株;
周磊博士的团队尝试在细胞上分离APPV,但至今并未成功分离到该毒株,这为其疫苗的研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首先需明确指出将APPV翻译成非典型猪瘟病毒容易产生歧义。APPV与导致临床上出现非典型性猪瘟的病原是不同的,容易产生混淆。APPV主要对头胎次母猪有很大影响,在新南方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是正常胎龄结构的猪场很难发现APPV带来的影响,但是如果是新猪场,新引进种猪后,头胎次母猪所生仔猪表现出先天性震颤则较为明显,通过这些病料的检测很大几率会检测到APPV。但APPV有个特性:母猪首次感染后,母猪对其抵抗力增强,并能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保护并持续较长时间,感染后的母猪较难再发生由APPV导致的先天性仔猪震颤的临床症状,这点非常类似于细小病毒的感染。
防控该病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防控:
1、虽然难以分离出病毒,但E2蛋白是其主要的保护性基因,通过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可对头胎次母猪进行免疫,提高抵抗力。
2、加强驯化工作,在后备早期即通过隔离感染,但仍需要配套的方法检验驯化和隔离的效果。(以上内容仅为哼哼小编听课笔记,暂未经报告本人确认)